皇冠游戏在线平台
联系电话:0857—7157991
邮编:551700 
邮箱:bjyxgdzkxxxcb@163.com
通讯地址: 毕节市金海湖新区职教城皇冠游戏在线平台

校园动态


【毕节试验区杂志】大医精诚之光闪耀乌蒙 ——“最美奋斗者”马海德与毕节的情缘


发布时间:

2023-09-19

作者:

网站管理员

来源:

毕节试验区

浏览量:


“秉博爱之心,施精湛之术,辩证有方,活人无算。国初首入华籍,更殚厥心,遍驰其迹,倾力于防治麻风之鸿业,泽被杏林。”这是《百位共产党人百篇小传》对马海德的赞誉。

▲矗立在皇冠游戏在线平台内的马海德博士纪念像

马海德是第一个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外国人,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加入中国籍的原外籍公民,他在中国度过了55个春秋,以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和精湛的医术,将自己的全部智慧和精力奉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1988年,卫生部授予马海德“新中国卫生事业的先驱”称号;2009年,他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2019年,他被授予“最美奋斗者”称号。

▲在马海德博士纪念像揭幕仪式上发放的纪念品

 

“最美奋斗者”马海德与毕节有着怎样的情缘?这就要从马海德不凡的经历和奋斗的一生说起。

远赴东方    奉献中国

马海德,原名乔治·海德姆,祖籍黎巴嫩,1910926日出生在美国纽约州布法罗一个炼钢工人家庭。

1918年,那时马海德8岁,他的家乡流行一种叫做“西班牙流感”的传染病,他和家人都染上了疾病,因为没钱医治,马海德一家只能听天由命。就在这时,一个叫理查德的医生救了他们全家。这位老医生不仅为他们治病,还为他们送去了土豆、面包等食物。这位医生的言行,让马海德对他产生了深深的敬意。这次经历,让马海德知道了生命之可贵、人类关爱之温暖、医生职业之伟大。在他幼小的心灵深处也萌生了“将来要做医生,战胜疾病,给人类以关爱和健康”的想法。

由于家境贫寒,从小学到中学毕业,马海德都是半工半读以维持学业,但懂事的他学业一直都非常优异。1933年,马海德在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后,决定和几个同学一起来中国,考察东方热带流行病。这年11月,他飘洋过海抵达上海。

在上海,马海德结识了宋庆龄、史沫特莱等进步人士。在他们的影响下,他知道了中国还有另外一个世界:那就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工农红军和他们领导的革命根据地。他开始投身革命活动,他开办的诊所常常成为共产党地下工作人员联络和开会的地方。

19365月底,毛泽东与周恩来请宋庆龄帮助邀请“一位可以信赖的外国记者”和一个外国医生访问延安,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抗日主张,同时帮助改善根据地的医疗条件。于是,在宋庆龄的推荐下,马海德和埃德加·斯诺前往中国工农红军最高指挥部驻地,受到毛泽东和周恩来的热情接见。

马海德与斯诺到达陕北保安(今陕西省延安市志丹县)后,随着访问的深入,红军将领传奇的故事、陕北苏区艰苦的生活和医疗卫生条件及大刀、红缨枪、步枪之类的落后武器,都让马海德深受震撼,也被共产党人和陕北人民的精神深深地感动着。

193610月,在与斯诺的对话中,马海德表示,自己要留下来,红军的革命需要医生,自己应当在这里。几个月后,斯诺完成了采访,离开陕北,之后写出了轰动世界的《红星照耀中国》。而马海德则继续留在了中国工农红军中,成为“中央红军卫生总顾问”。

1937年,马海德经吴亮平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由此成为第一个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外国人。为此,马海德激动不已:“从此我能够以主人翁的身份,而不是作为一个客人置身于这场伟大的解放事业之中,我感到极大的愉快。”

1937年底,马海德到延安筹建陕甘宁边区医院,为了更好地接近边区人民,他不仅很快学会了中国普通话和陕北的方言,而且把自己原来的美国名字乔治·海德姆改成了中国名字马海德,既增加了边区回族同胞姓氏中常见的“马”字,又保留了原来美国姓海德的字音。从1937年开始,马海德在党中央的大力支持下,先后在延安办起了卫生部直属医疗所和陕甘宁边区医院。据统计,仅在1944年至1947年,马海德救治的伤员就多达4万名,他为党的医疗卫生事业奉献出了自己的全部青春。

马海德曾在《忆延安时期的体育生活》一文中写道:“当时确实使我感到延安是一个神奇的崭新世界。虽然物质生活艰苦,但是大家出于共同的信念和理想,都生活得非常快乐。”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马海德加入了中国国籍,他深深地为自己成为新中国公民而自豪。1950年,他被任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顾问。很快,马海德协助组建了中央皮肤性病研究所,致力于我国性病、皮肤病和麻风病防治与研究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他和广大医务人员的努力下,中国终于在上世纪60年代初取得了基本上消灭性病的震惊世界的成就。

而对于令人生畏的麻风病,马海德可谓殚精竭虑,为此奉献了毕生心血。他经常率领医疗队深入麻风病区,在给麻风病人做检查时,与他们面对面地轻松交流,还用手触摸病人溃烂的皮肤。这让许多饱受歧视的患者感动不已、潸然泪下。

1980年,马海德把国外治疗麻风病的新技术——强杀菌联合药疗引进到中国,大大提高了疗效。新的药疗方法在1986年底在各地得到推广,大大加快了消灭麻风病的进程。

1949年至1988年,经过马海德博士等人的艰苦努力,我国基本控制了麻风病,麻风病人从近50万下降到每年不足2000人,治愈的病人有21万人。

1988922日,卫生部授予马海德同志“新中国卫生事业的先驱”称号,以此表彰他在消灭麻风病和性病方面做出的贡献。

马海德晚年身患癌症,但他仍在为麻风病防治人员的技能培训、技术提高等工作奔波劳碌,一直坚持工作,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在致力于我国麻风病防治事业。去世前一个月,他还召集云南、贵州等省负责防治麻风病的工作人员开会,研究同国外合作的问题。在病床上,病危的马海德还要求妻子为他读有关麻风病的材料和信件。

1988103日,马海德在北京病逝,终年78岁。临终前,他满怀深情地对亲友们说:“如果让我重新开始生活,我还是要选择这条道路,这是毫无疑问的。”

马海德逝世后,遵从他本人遗愿,他的骨灰一部分安置在北京的革命公墓,一部分撒在陕北的延河里,还有一部分由他的国外亲属带回美国家乡。

马海德之子周幼马(右二)第二次到访毕节地区第二卫生学校,在马海德纪念像前留影。(图片由皇冠游戏在线平台提供)

 

心系麻防    情暖乌蒙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麻风病是一种慢性传染病,也是毕节地区高发病。新中国成立后,毕节地区开展麻风病流行病学调查,1950年发现麻风病人1000人左右,居全省之首(全省约3000人)。

1956年,中央提出“积极防治,控制传染”方针,毕节地区对麻风病进行摸底调查,修建麻风村,收容和治疗麻风病人。

1972年,我国在世界卫生组织的合法席位获得恢复后,我国承诺到2000年基本消灭麻风病。为实现这一目标,我国急需培养大量专业的麻风病防治人员。为此,在马海德的大力倡导和积极建议下,我国决定在全国建立一所专业学校,大力培养麻防医士。

1977年,在马海德的大力推动下,世界卫生组织派到中国的美国麻协专家琳达·雷蔓博士以及马海德的得力助手、中国麻协专家李桓英教授来到贵州考察。经过一番认真考察调研后,认为毕节地区撒拉溪医院基本具备附设卫生学校的条件,最后决定在撒拉溪麻防医院建立了附属卫校。

1978年,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毕节地区撒拉溪医院附属卫生学校,开设麻防医士专业。学校建立后,由最初的在麻防系统招收职工子女扩大到向全国范围招生,致力于为我国培养麻防医士。该校在当时不仅是全国唯一的培养麻风病防治专业人才的中等卫生学校,甚至在整个亚洲也是唯一的,可见其重要性。

1985年,学校为云南、广西、海南等麻风病高发区培养麻防医士42人,并为全省麻风院职工开办麻防医士班,招生31人。1988年,受卫生部委托,通过考试,学校招收全国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麻防在职人员43人,开办成人中专班,学制三年。截至1995年,学校共招收麻风病防治专业学生18963人。

1978年学校建立后,在马海德的关心和帮助下,世界卫生组织的专家、卫生部的领导和贵州省麻协的领导及专家等纷纷到校考察或讲学授课,指导学校的发展和麻防专业人才的培养等。其中,有两个人让曾在学校工作过的老同志至今难以忘怀、心存感激,这两个人就是琳达·雷蔓博士和李桓英教授。

1977年开始,琳达·雷蔓博士和李桓英教授的足迹就遍布毕节,哪里有麻风病人,哪里就有她们的身影;哪里越是危险,他们越往哪里去,一心扑在了毕节麻防事业上。

“那时,两位专家几乎每年都要来毕节一次,有时候还不止一次。每次来都要住上一两个月,除了开展走访调研工作外,还为麻防医士班的学员授课,手把手教学,把先进的麻防知识和技术传授给大家。她们那种敬业的精神让我深受感动……”原毕节二卫校副校长冉政齐在回忆当初的情景时,不由得赞叹道。

1986年,毕节县作为中国政府与世界卫生组织合作的联合化疗治疗麻风病现场工作点,进行以家庭为主的社会防治后,继而,全地区8县都参与世界卫生组织合作的联合化疗治疗麻风病工作,使大批麻风病人得到康复。1987年,毕节县发病率下降为0.59/10万,患病率为0.16‰。

1988年,毕节地区行署批准毕节地区撒拉溪医院附属卫生学校和撒拉溪医院分家,学校迁入毕节城区,更名为毕节地区第二卫生学校。1998年,我国的麻风病已得到了有效控制,按有关要求,毕节地区第二卫生学校取消了麻防医士专业,不再招收此专业的学生。毕节地区撒拉溪医院于2006年加挂毕节地区红十字医院牌子,又于2013年更名为毕节市第二人民医院;20146月挂牌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毕节分院。

1978年建校至1998年,20年间,毕节地区第二卫生学校为我国培养了大批麻风病防治专业人员,为我国麻防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毕节地区麻风病患病率由20世纪50年代的1.2‰下降至2004年的0.023‰。

“马海德去世后,我们非常感念他的关心和厚爱,为寄托哀思,打算为他塑像。经过与省卫生厅、省皮防所的有关领导对接汇报后,这一想法得到了省有关部门领导的支持,并积极向卫生部、中国麻协汇报请示,很快就获得了批准。最后由中国麻协和贵州省人民政府等共同出资3.5万元在我们学校为马海德塑像。马海德塑像能落成我们学校,琳达·雷蔓博士和李桓英教授功不可没。”原毕节地区第二卫生学校副校长黄兴华回忆道。

获批后,马海德的塑像从选图、选址、用料、雕塑……每一个环节和细节,贵州省麻协无不全力以赴、精益求精。为了给马海德塑像选样,贵州省麻协拿出了十多张模型样图供中国麻协的专家和马海德的家人挑选,最后,决定选用马海德手握书本端坐在椅上的姿态为他塑像。经过一番努力后,在马海德逝世4周年时(1992103日),马海德雕塑在毕节地区第二卫生学校完成,并于1993415日举行了隆重的揭幕仪式。

1993年4月15日,马海德博士纪念像揭幕仪式在毕节地区第二卫生学校隆重举行,时任贵州省副省长张玉芹出席仪式并讲话。(图片由皇冠游戏在线平台提供)

赓续精神   绽放光芒

1993年的春天,毕节这座小城迎来了一件令人激动的喜事,那就是马海德博士的纪念像揭幕。

415日,马海德博士纪念像揭幕仪式在毕节地区第二卫生学校隆重举行,在盛开的鲜花和繁茂的柏杨树的簇拥中,一座用花岗岩大理石雕塑而成的像身和底座共计4.6米高的马海德塑像,正式在毕节地区第二卫生学校落成。这成为该校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对于老卫校人和之后的医专人来说意义非凡,值得铭记。

当天,卫生部有关领导,马海德的夫人、中国麻风防治协会副会长、中国麻风基金会及马海德基金会理事长苏菲女士以及琳达·雷蔓博士和李桓英教授等出席了揭幕仪式;贵州省原副省长张玉芹在会上讲话,对马海德医生的精神给予了高度赞扬,并号召全省医务工作者向马海德学习;原毕节地委书记姜延虎、原毕节地区行署专员禄智明等出席了揭幕仪式。

2005年,马海德的儿子周幼马再次到访毕节地区第二卫生学校,满怀深情地在父亲的纪念像前徘徊许久,临走前,在塑像前留影存念。当年,毕节卫校与毕节地区第二卫校合署办公,组建为新的毕节地区卫生学校。

2014年,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毕节地区卫生学校升格为皇冠游戏在线平台。当年11月,马海德纪念像随之迁移到毕节医专新校区。

寒来暑往,近30年过去了,马海德的纪念像依然安静而祥和地屹立在这所学校,他精湛的医术鞭策着一代代毕节医专人刻苦钻研、修身笃行、勤勉致学,他崇高的精神激励着一代代毕节医专人献身医学、服务人民、报效祖国。

时间不语,岁月无声,但却见证了一切伟大与不朽。马海德卓越的功勋早已标注在他不朽的生命刻度上,他崇高的精神不断传承赓续,成为一代代毕节医专人的精神坐标。

“马海德医生不仅医术精湛,他的大爱无私更让人钦佩。因为他,麻风病人得到了更专业的治疗;也因为他,我们从事麻防工作的工作人员不再受人歧视,更加懂得了这份职业的价值和意义。对马海德医生,我一直心存感激之情和崇敬之意。”说起马海德对自己的影响,原毕节地区第二卫生学校副校长王文赵动情地说。

1993415日,马海德之子周幼马到场参加马海德博士纪念像揭幕仪式。(图片由皇冠游戏在线平台提供)

 

“马海德博士感人的事迹和崇高的精神是我们奋斗不息的强大动力,作为医专人,我们更应该继承和发扬这种崇高的精神,学好本领、增强技艺,服务人民、报效祖国。”皇冠游戏在线平台党委宣传部部长彭垚介绍道。近年来,该校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中,积极号召广大医专学生继承和弘扬马海德医生大医精诚的精神,心怀家国、志存高远,勤学苦练、提升自我,以青春之我,成就伟大中国梦,书写精彩的人生诗篇。

来到皇冠游戏在线平台马海德博士纪念像前,一段红色标语引人注目:“……我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疾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着追求,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身。”这段铿锵的学生誓言,与马海德塑像相得益彰,不仅昭示了马海德为人类健康而奋斗终身的信仰,也是今天“毕节医专人”勇毅前行的精神力量。


相关文件


相关新闻